三次印巴战争证明巴基斯坦在军事上不是印度的对手
2021-08-05 21:52:10
  • 0
  • 0
  • 1

01

第一次印巴战争始末:

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于1947年8月。引起这场战争的缘由还得从克什米尔说起。

英国为了便于统治印巴地区,实施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既扶持印度河流域的伊斯兰教势力,也同时扶持恒河流域的印度教势力;并故意使这两股宗教势力相互争斗。英国在这两股势力中玩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英属印巴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也开始要求独立并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巴地区实施自治。

为了能在撤走后仍能影响印巴地区政权,英国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政党对立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极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制造矛盾,扩大分裂。

1947年6月3日,英吉利驻白象总督蒙巴顿将军提出了充分贯彻分而治之政策的印度独立方案——“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将军家族显赫,上数到曾祖父一代就是大公,姨母是俄国皇后,叔叔是保加利亚大公,侄女是现任西班牙国王的曾祖母。他的长姐嫁入希腊王室,是菲利普亲王的母亲。由于菲利普亲王与父亲关系不睦,蒙巴顿几乎取代了父亲的角色,而查尔斯王子也将其视为祖父。


《蒙巴顿方案》的要点是:

1.英国人退出印度,把权利移交给印度人;2.把印度分成两个部分,即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家;3.成立一个国大党和穆盟双方都承认的边界委员会,确定两国的边界;4.授予英属印巴地区的克什米尔等土邦自行决定他们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国家的权力。如果某个土邦不愿加入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那么,它可以继续保持同英国的旧关系,但是得不到自治领的权利。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万,其中穆斯林占总人数的77.11%,印度教徒占20.12%,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尔地处亚洲心脏,周围分别与中国、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克什米尔对于印度教徒(后建国印度)和“穆斯林”(后建国巴基斯坦)太重要了,因为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度的尼赫鲁曾经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克什米尔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近在咫尺。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说:“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项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时,按照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克什米尔人的土邦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巴一方或宣布独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时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该地区归属印度。巴基斯坦无法接受这一结局。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第一次战争。

1947年8月,在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便有20万穆斯林居民被印度教徒杀害。10月下旬,成千上万的巴基斯坦穆斯林部落武装分子徒步或骑摩托车杀进克什米尔,先后攻占了木泽弗拉巴德、乌里、巴拉穆拉、吉尔吉特等战略要地并向克什米尔土邦夏季首府斯利那加进军。

克什米尔土邦大君哈利·辛格是印度教徒。他立即向印度救援。印度把装备精良的部队紧急空运到斯利那加附近并迅速接管了斯利那加的防御。此时,穆斯林武装已兵临斯利那加城下,双方在城郊发生了激烈交火。于是正式拉开了第一场争夺克什米尔的帷幕。

印度军队武器精良,拥有飞机、坦克、大炮等,其正规军作战经验丰富,参加过对日战争。印军以坦克开道,一路畅通,而当时巴方并没有有效反坦克武器,打的巴军节节败退。

1947年11月初,印军将兵临斯利那加城下的巴基斯坦武装击退到距斯利那加城20多公里的沙拉登地区。11月5日,印军首次使用其第7坦克旅支援第161步兵旅,与巴基斯坦武装在沙拉登展开争夺战。印军坦克边前进边开火,给巴基斯坦武装赞成重大伤亡,印军和巴基斯坦武装在沙拉登地区的战斗仅仅持续了20分钟左右,巴基斯坦武装死伤惨重。


1948年11月1日上午10时45分,战略要地乍吉山口争夺战开始,由7辆坦克组成的印军攻击部队。克服了山道雪滑的情况,不断前进,并向巴军目标猛烈开火。巴基斯坦武装力量被打得丢魂失魄,由于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巴军无法阻挡印军坦克的冲击。巴基斯坦军队伤亡惨重,败下阵来。到下午2时,印军就全部占领了乍吉山口。印军步兵在下午5时左右也陆续抵达山口。印军从巴基斯坦军队手中终于夺回了有重要战略价值的乍吉山口,打通了克什米尔东西的联系。

1949年1月,联合国干预下印巴双方停火。印度方面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余为巴方控制。这次战争虽然没有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但是印度显然占尽了上风。


02

在中国帮助下,巴基斯坦渡过第二次印巴战争危机:

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规军队也卷入冲突,印度军队于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攻占巴方控制线内的多处山岭。第二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在印巴战争爆发之初,战局对巴基斯坦有利,但在战争的后半段,印军从侧翼进攻,直捣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截断了巴军后路,巴军在克什米尔溃败,巴军于是集中全力防守拉合尔,巴军处于危险境地。

此时,时任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一再要求中国出兵进行支援,使印度处于两面夹击之下,以缓解巴军的压力。面对巴基斯坦的反复求救,中国驻巴基斯坦和印度使馆在援巴问题上态度积极。

新中国自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始终是中国最大敌人。在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美国完全支持印度的立场并向印度提供大量援助。在中印边界战争之前,中苏已经分裂。中印边界战争之后,苏联拉拢印度对付中国,更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在西南部受到了相当严重的威胁,为了减轻西南边疆的压力与威胁,巴基斯坦成为中国在南亚对抗其它国家的不二选择,中巴两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形成了汇合点。

为了帮助巴基斯坦,中国选择在中锡、中印边界纠纷作为军事干预的地点。选取此地点符合两个基本条件:(1)中锡边界以南为中国与印度、东巴最接近的交接处,选此点打击印度可满足巴领导人提出的牵制东巴附近印军的要求;(2)中国与印度在中锡边界一直存在纠纷,中国可以此打击印度,师出有名。

1965年9月17日凌晨,中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大使递交了一份强硬照会,“严正要求印度政府在收到照会后三天内拆除中锡边界印军入侵工事,立即停止印军一切入侵活动并保证不再骚扰。”

此外,中国政府在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照会中,提出了中国对克什米尔问题以及印巴战争的态度和立场。1965年9月17日的《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这个照会。不同寻常的是《人民日报》把中国对印巴冲突的立场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鲜明提出中国政府两个“不会”的立场,即“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压迫克什米尔人民,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要求自决的斗争;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对巴基斯坦反侵略斗争的支持。”

9月17日的通谍要求实现四个基本目标:(1)兑现中国曾向巴基斯坦做出的承诺,在巴基斯坦遭到印度进攻时向其提供支持;(2)通过有力地援助巴基斯坦,向世人表明“遭受侵略的国家是可以指望中国的”;(3)中国政府认为,印巴双方都不敢打大仗,中国通过在中锡边界采取局部军事行动,压迫印度“知难而退,使局势缓和下来”;(4)向即将在9月18日召开的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印巴冲突的紧急会议施加压力,使美苏等国迅速采取行动,为巴基斯坦赢得外交上的主动。

发出照会后,中国在中锡边境中方一侧集结部队,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动作。9月18日在中印边界中段,中国军队前进到锡金边界,在西段中国军队开到了拉达克的登姆乔克边界地区附近。次日,中国军队到达离拉达克的贝格·奥尔迪地区的印度阵地不到500米的距离。

9月19日中国外交部再次向印度发出照会,重申:“印度政府必须在1965年9月22日午夜以前拆除它在中锡边界中国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

9月19日,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西段把入侵中国都木契列地区的小股(五名)印军打退。与此同时,中国军队逼近里拉、卓拉、东巨拉和乃堆拉四个山口,迫使印军放弃或平毁在这几个地区中国境内修建的五六十个军事要塞。21日中国军队全部控制了这些工事。

此外为了清除巴基斯坦可能两面受敌的局面,中国劝说阿富汗不要在印巴交战之际向巴基斯坦提出普什图尼斯坦之争问题。在中国的劝说下,阿方做出了三项保证:一,对印巴局势采取严格的中立态度;二,不站在印一边侵略巴基斯坦;三,希望印巴和解。

中国向印度接连发出两个“最后通谍”照会,以及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的调动产生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后果:第一,牵制了印度军队,使印度在东线的军队不敢贸然调向西线,减轻了巴基斯坦西线军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使巴基斯坦军队免遭溃败,当时巴基斯坦军队已经面临弹尽粮绝的境地。同时,中国的行动避免了印度在东线向东巴基斯坦发动进攻。第二,促使印巴及时停火,帮助巴基斯坦在谈判中取得了有利地位。

中国向印度发出“最后通谍”后,国际上一片哗然。美国在印巴战争开始后,最为关注的是中国的武力干涉。在战争初级阶段,美国一直在考虑中国武力干涉的可能性,但是并不肯定中国会这样做。

在9月17日中国第一份照会发出后,美国政府高度关注。美国政府一直认为,如果中国卷入印巴冲突,那将引发“自由世界与共产党集团”的全面冲突,根据“多米诺骨牌理论”,印度将会陷入混乱,日本也将消失,美国在亚洲将会一无所有。因此,美国一方面研究军事部署,一方面向印巴施加压力,促使它们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实现停火。

印度在接到中国照会后,立即要求美国正式声明,“一旦中国进攻印度,美国将会干涉,并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但是美国拒绝了这一要求,希望印巴在联合国的努力下实现停火。可以说,正是由于得不到联合国的明确保证,才促成印度迅速接受了联合国的决议。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中国还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军事援助。1965年9月中下旬,中国政府同时接待了密访中国的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军事代表团,举行了三边会谈并达成了协议,协议内容主要是中国和印尼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主要是向巴提供空军作战装备和人员培训等。印尼向巴基斯坦提供的军事援助大部分来自中国。

除通过印尼援助巴基斯坦飞机外,此次会谈中国还承诺向巴提供100门七五型无后坐立炮及一万发炮弹。中方还承诺:第一批援巴物资将在1965年10月5日运抵和田;可以用飞机运送的物资,将集中广州,以便迅速空运到巴。

中国还秘密接待了巴基斯坦坦克司令。应巴方的要求,中国政府决定从中方现役部队使用的坦克中拨一部分用来援助巴基斯坦。

然而由于中巴之间难以逾越的天堑喀喇昆仑山脉的阻隔,在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的军事物资除部分通过空运及时抵达目的地外,其它不少军事装备至战争结束后还未抵达巴基斯坦。因而战争结束后,为克服地理上的阻碍,中巴开始修建喀喇昆仑公路。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在巴方几乎被孤立的情况下,中国出兵抵消印度带来的压力,致使巴基斯坦扭转被动局势,并最终压迫联合国出面调停,终止了一场可能更大规模的战争,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


1966年1月,在苏联斡旋下,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


03

第三次印巴战争使巴基斯坦的东巴被分裂成孟加拉国:

巴基斯坦独立后,中央政权以及经济、军事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现巴基斯坦)人手中,东巴(现孟加拉国)人几乎处于无权地位。随着东巴经济的发展,东巴有产阶级对此种状况日益不满。

1966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点自治纲领。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这一斗争达到了顶峰。大选中,在东巴基斯坦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联盟”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获得胜利,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其提出的《六点纲领》主张东巴自治,遭到了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拒绝。这一分歧使巴国内政治局势日益紧张。

1971年年初,东巴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不合作运动”,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号。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取缔在东巴占领导地位的政党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叶海亚·汗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控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人民联盟部分成员逃往印度后,于1971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东巴局势的恶化,给蓄谋已久、早就想肢解东巴的印度,提供了一个发动战争的绝好机会。


按照“蒙巴顿方案”分治后的东、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位置上对印度构成夹击之势,这使印度一直耿耿于怀。在第一、第二次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中,印度一直顾及东巴在其后院放火而不敢全力与巴作战。多少年来,“东巴之忧”一直是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一块心病。她深知,这次印巴战争如果印度获胜,则可把东巴从巴基斯坦彻底肢解出去,从此印度可以称霸南亚。

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同时,

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发动新的印巴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甘地于10月23日启程开始对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进行访问。

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还有国内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这样以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

1971年11月为止,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印度总理英·甘地兴高采烈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了。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重创巴空军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军伤亡1.1万人,损失飞机41架、坦克81辆、舰艇1艘。而巴军约有9万人被俘,损失飞机86架、坦克226辆、舰艇22艘。

印度通过发动这场战争,将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的版图上分离出去,成为独立主权的孟加拉国。一举解除了困扰印度多年的“东巴之忧”。这场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将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东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孟加拉国。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从此,南亚次大陆上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进一步拉大了与印度的实力差距。印度成为南亚唯一在经济与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


04

三次印巴战争的结局证明巴基斯坦无法单挑印度:

1949年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印度实际控制了克什米尔的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

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如果没有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并出兵抵消印度带来的压力,致使巴基斯坦扭转被动局势,并最终压迫联合国出面调停,终止了一场可能更大规模的战争,巴基斯坦的结局会很惨!

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使原属于巴基斯坦的东巴基斯坦被印度割裂出去而独立为孟加拉国。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